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,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,人类对化石燃料(如煤炭、石油和天然气)的消耗急剧增加。燃烧这些化石燃料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。据统计,自工业革命以来,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,如今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 80 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。与此同时,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同步刷新纪录。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形成了一层 “棉被”,它们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散发的长波辐射,并将一部分热量重新反射回地球表面,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,这就是所谓的 “温室效应”。而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攀升,无疑加剧了这种效应,使得气候系统持续变暖。
除了能源消耗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,土地利用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,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,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能力产生了巨大冲击。森林就像是地球的 “绿肺”,通过光合作用,它们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,并释放出氧气。然而,由于人类的开垦、伐木等活动,大片森林被破坏。失去了森林的有效固碳作用,更多的二氧化碳滞留在大气中,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变暖的进程。此外,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大量的自然地表被混凝土、沥青等建筑材料覆盖,改变了地表的反照率和水分蒸发特性。城市中的 “热岛效应” 愈发显著,使得城市区域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的乡村地区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局部地区的升温现象。
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复杂影响,在气候系统中,厄尔尼诺 - 南方涛动(ENSO)是最为重要的自然变率现象之一。2023 - 2024 年出现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,对全球温度产生了显著影响。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,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,这种海温的变化会引发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。温暖的海水会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热量和水汽,导致大气中的能量分布发生改变。在全球范围内,它会影响到季风的强度和位置、降雨的分布以及气温的变化。例如,在厄尔尼诺期间,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可能会出现暴雨洪涝灾害,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则可能遭遇干旱。同时,厄尔尼诺事件还会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,对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产生连锁反应,进而影响全球的温度分布,推动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。
大气环流模式的异常变化也是导致极端高温事件的直接因素。以今年为例,北半球高温热浪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增强有关。副热带高压是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,在其覆盖下的地区,盛行下沉气流。当气团下沉运动时,外界气压比气团内部气压高,会压缩气块使气团体积缩小,气团内气体被压缩做功,内能增加,温度上升,即下沉绝热增温,使得受影响的地区气温显著升高。今年,西太平洋暖池呈现出偏暖的状态,中东太平洋上拉尼娜事件强势发展,南印度洋海温偏冷,这种特别的海温异常状况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增强,且通过大气波动活动互相联系在一起,最终引发了多地的极端高温天气。
气候变暖引发的连锁反应,气候系统变暖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,进一步加剧区域或局地性升温。其中,冰川消融和海冰面积减小是较为明显的表现。冰川和海冰具有较高的反照率,能够将大量的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。然而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,冰川开始加速融化,极地地区的海冰面积也在不断缩小。以北极地区为例,近年来北极海冰的夏季覆盖面积屡创新低。失去了冰川和海冰的反射作用,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显著增加,更多的热量被保留在地球系统内,形成了正反馈效应,从而进一步推动气温上升。
全球变暖还导致了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。温度升高使得海水蒸发加剧,更多的水汽被输送到大气中。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,一方面为降雨提供了更充足的水汽条件,可能导致暴雨、洪涝等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多;另一方面,水汽本身也是一种温室气体,它能够吸收和释放长波辐射,进一步增强了温室效应,对气温升高起到了促进作用。研究表明,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,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正以大约每 10 年 7% 的速度增加,这无疑给地球的气候系统带来了更大的不稳定因素。
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危机,气候变化只是其中之一。生物多样性锐减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。由于栖息地破坏、气候变化、外来物种入侵以